曾繁文:由政府工作报告解读2025年文旅产业主要工作抓手

2025-03-15

图片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图片

由政府工作报告解读2025年文旅产业主要工作抓手

202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结合《报告》核心内容和文旅产业发展态势,现从文旅消费、新业态、经营主体、人才、对外贸易、项目、“十五五”规划等方面对2025年文旅产业工作抓手进行分析:

一、提振文旅消费,深化产业融合互促

《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5年政府首要工作任务,并提出“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3189元,据推算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约893元(文化娱乐消费约占教育文化娱乐消费的28.3%),占消费支出的3.2%左右,处于近十年来的较低水平。内生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基础性力量,建议各地文旅部门持续推出一揽子文化旅游消费繁荣的政策,包括专项财政补贴、惠民消费活动、以旧换新活动等。及时关注公众对文化旅游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变化,优化消费环境,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的6个方面18项具体措施,推动鼓励文化旅游与商业、农业、体育、影视、低空、航天、中医药、工业等相关产业深入融合、互相促进。企业应关注国家已经明确提出重点发展的领域,包括冰雪经济、首发经济、银发经济、谷子经济、低空经济等,充分研判市场需求与发展态势。“完善免税店政策,推动扩大入境消费”,各地要充分利用我国不断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过境免签境内停留时间延长至240小时的契机,丰富针对境外游客的文旅产品,提升旅游目的地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激发数字活力,赋能文旅新质生产力

《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过去五年,文化新业态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20.1%,对全部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9%,对文化产业整体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带动作用。在众多产业里,文化和旅游产业独具一格,既有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又充满人间烟火味,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绝佳的施展舞台。动漫、游戏、演艺、设计等细分领域飞速发展,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从虚拟制作到互动体验,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推动着行业变革。《黑神话:悟空》《哪吒2》和Deep Seek的火爆,深刻揭示了科技与文旅融合的巨大潜力。各地要鼓励文旅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保障。将数据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推动传统文旅业态数字化转型,将新型和传统生产要素进行有机融合和配置,提升产业运营效率。开发精品数字文旅内容,创新体验方式,构建智慧文旅服务体系。创新运用数字化营销方式,如短视频、直播等,实施精准营销,拓展客源市场。

三、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推进文旅市场建设

《报告》提出,“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上个月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决破除依法平等适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继续下大气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据第五次经济普查统计,2023年末,全国共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307.9万个,从业人员2237.7万人,分别比2018年末增长46.4%、8.8%。各地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简化涉企审批流程,规范文旅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依法保障文旅领域民营经济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鼓励文旅企业大胆创新、积极创业。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优质文旅企业的信贷投放,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轻资产运营企业的金融产品,鼓励龙头企业上市,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发展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独角兽企业,鼓励中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特色化、专业化发展。统筹规划布局,立足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和产业基础,打破行政壁垒,培育文化产业带、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产业载体。

四、优化人才培养和评价改革,提高文旅人才队伍质量

《报告》提出,“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创新创意极度依赖的文旅产业来说更是如此。然而传统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体系,难以满足快速迭代、跨界融合创新特征显著的文旅产业发展需要。各级各地教育、人社和文旅部门应推动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一体贯通的文旅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布局,引导高校和职业院校调整文旅相关专业设置,鼓励学校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跨学科联合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选派行业专家参与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估等工作。另外,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而非以头衔、职称、资历等为导向的文旅产业人才评价体系,结合产业不同领域和岗位特点,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体系,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人才评价反馈机制。

五、抢抓出海机遇,助力对外贸易增长

《报告》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从游戏《黑神话:悟空》到电影《哪吒2》、从“非遗版春节”到精品微短剧,近年来中国在文化出海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当下,我们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抢抓文化传播的机遇,继续讲好中国故事,各地应持续推动文化“走出去”和旅游“引进来”,发挥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的平台作用,为企业出海提供专业的国别政策和市场信息、金融、人才、法律等公共服务。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到2023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呈现小幅下降趋势,增速也有所放缓。文化企业在加速出海过程中,要逐渐适应贸易摩擦,找到应对办法,通过多元化出口市场与优化出口结构来规避中美贸易战带来的风险。随着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文旅企业出海更加依赖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翻译、虚拟现实等技术提高内容创作、传播、运营的效率和质量。企业要更加注重海外市场的本土化运营,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需求和消费习惯,对产品和服务进行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

六、发挥项目引擎作用,以重点项目带动产业发展

《报告》指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取向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集中释放,为文旅项目建设开启了黄金机遇期。“强化项目储备和要素保障,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切实选准选好项目,管好用好资金”。各地要发挥重点文旅项目的引擎作用,通过科学规划、资源整合、产业联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旅品牌,推动区域经济、文化、生态协同发展。政府招商引资要重点瞄准科技含量高、带动辐射性强的项目,以项目为平台,加强与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与实习基地建设,提升产业需求和人才供给之间的适配性。同时,各地不能忽视存量文旅资产盘活,应对现有景区、酒店、文化场馆等资产进行梳理评估,通过改造升级、功能重塑、资源整合、科技注入等方式,融入文旅新业态。

七、编制“十五五”规划,科学谋划文旅产业发展

《报告》指出,“今年将开展“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要深入分析“十五五”时期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确定发展目标,谋划好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政策举措、重大工程项目,更好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指导作用”。各地在开展文旅产业“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中,要充分运用大数据的量化和对比分析工具,深度调研与盘点文旅资源和产业基础,前瞻性研判发展趋势和竞争环境,锚定国家战略、区域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变化,提出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和行动举措,布局重大文旅工程和标杆性文旅项目,持续培育产业生态,创新政策机制设计,为“十五五”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绘制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产业发展蓝图。

作者:曾繁文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

审核:张晓楠

责编:林子涵

推荐阅读



产业指数

2023文化产业系列指数

2022文化产业系列指数
2021文化产业系列指数
2020文化产业系列指数
2019文化产业系列指数
2018文化产业系列指数

产业园区
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 | 广州北京路文化核心区
河北曲阳雕塑文化产业园 | 上海智慧湾园区
郎园 | 新华1949 | 莱锦文创园 | 东亿国际传媒产业园

行业动态
12月文化旅游|7月文化及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动态
10、11月文化旅游|近期文化及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动态
8、9月文化旅游|近期文化及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动态

专家观点
艺术品消费与市场-对话黄隽
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对话温铁军
文化贯穿乡村振兴-对话郐艳丽
文化经济结合塑造现代文化体系-对话张树武
图片
图片

扫二维码关注

“文言文”视频号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是文化和旅游部首批文化和旅游行业智库建设试点单位,是中国人民大学开展文化产业主题研究的专属机构,研究院以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为依托,整合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相关科研院所及产业链的优质资源,开展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咨询、国家文化产业数据中心建设、区域文化产业战略顾问、文化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文化科技融合、文化振兴乡村等业务。自2009年成立以来,研究院已承担各级各类课题百余项,众多成果已转化成为国家标准或各级政府的文化产业政策。


阅读0
分享